

已然步入2022,
每天都是新的日子。
如同過去的2021,
當一切慢下來時,
反而不是去想缺少什么,
而要想一想憑現有條件,
我們能做些什么。

2021年,我們用了一場展覽,探索美學、生活、家的有機融合;一次改造,煥新區氏家具生活藝術館;一個展館,呈現中國傳統家具的過去與未來。
每個重要節日,我們與你分享生活的溫暖感動;每一件好物,期待給生活帶來一點驚喜和改變。
這個時代,小確幸匯集的暖流,能讓人從巨變后遺的蒼涼中清醒。區氏一直在細節上傾注心力與時間,我們的2021也在這些細節與量變中豐盈起來。


任何東西都有自己的生產方式,對需要打磨和發酵的物品,時間也是一位工匠。

無論家具還是擺件,區氏的一道道工序都交由專業工匠完成。大家所見的不少產品,經過我們無數次改良調整。改良比沿襲和研發新品更需要時間耐心,推翻前人不能只靠空想。
喜愛我們產品的客人,大概都能懂這份工夫的價值!當他們收到產品時露出特別開心的樣子,我們就知道過去40個365天的堅持沒有白費。


區氏一直想讓傳統家具與現代生活有更深的連接。

我們將此寄托于明清家具藝術館,以傳統家具自身的文化藝術氣質布置整個藝術館。
可家具是天天使用的,慢慢地,我們找到了觀看這個問題的全新角度:不是要為傳統家具創造一種生活,而是要在當下的生活里融入適宜的家具;诖,古與今、東與西融合的當代藝術家居,在我們持續探索下逐漸成形。

2021年,我們由里到外改造升級了總部的區氏家具生活藝術館,許多新的風景在這里綻放。
我們定義的當代藝術家居,雖然它的面貌是極簡,內里卻始終飽含活力。傳統家具、包豪斯主義現代設計、甄藏藝術品,區氏的生活美學、精致物品引起大家的共鳴,原來當代家居遇上傳統家具可以這樣輕盈、溫暖!

當然,無論是空間里的家具也好,裝飾品也好,都經過我們思考和甄選,光線、空間層次、色彩、舒適度等都在考慮之列,因為僅靠“混搭”是不足以體現居住者的品味與態度的。新的區氏家具生活藝術館,希望能容納所有人關于傳統家具和現代生活的暢想。


2021年,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的建設從未停歇,我們從四處收集中國家具留下的那些印記。
最令我們振奮是從嘉德專場新拍回一份手稿,它是王世襄先生為胡德生先生著作《中國古代家具》親筆撰寫的序,當中介紹了兩人對中國家具研究學術構想。

看著展館又添一份有意義的歷史資料,我們相信隨著藏品不斷增加,陳列館一定會對傳統家具資料收集工作做出貢獻。而這份手稿將和2019年拍回的王老4000冊舊藏圖書一起,迎接對傳統家具感興趣的人。

1.王世襄先生的書房
2.王世襄生前自用的4000冊圖書
連書帶柜由區氏家具拍得,目前藏于區氏木作陳列館

區氏中國傳統木作陳列館,在這里還能看到穿越歲月的木作作品,通過有趣方式體驗木材香氣、多媒體與空間視覺體驗木作文化……很多人期待著陳列館的精彩亮相。






傳是承的基礎,我們一直期待陳列館能成為當代紅木家具發展的交流學習平臺,成為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。當更多人內心燃起對傳統工藝和文化的欣賞與敬畏時,區氏作為中國家具歷史的小小片段,也會充滿光彩。

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