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,世界上第一盞臺燈誕生,桌上放的是書籍。
2021年,桌面不僅有書籍,還有顯示器、手機、平板等發光的屏幕。
數字生活時代,人們更多是通過屏幕閱讀,臺燈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
“不管是哪種閱讀方式,都需要臺燈”
當周圍環境不夠亮時,屏幕會與周邊昏暗的環境有很大的明暗對比差。(如下圖)
(在黑暗環境下明亮的電子屏反而成刺眼的存在)
這樣的環境就很容易產生對比眩光(Contrast Glare)(*對比眩光:視野里如果有高亮度與低亮度的差異時,容易造成對比眩光)。北美照明工程學會IES(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)建議,視野里亮暗的差異不要超過3:1。
隨著辦公、教育的線上化趨勢,人們在屏幕前度過的時間越來越長,上班8小時,加班2小時,面對電子屏的時間一年甚至可能超過2000小時,如何健康用眼成了歷久彌新的話題。
所以即使閱讀、辦公形態發生了變化,桌面也同樣需要一盞臺燈!
讀屏時代的兩個困境
早年間,臺燈只為滿足書本閱讀的需要,僅需確保一小塊足夠明亮的照明區域;
現如今,越來越多發著光的電子產品走進日常生活,在傳統照明下變得刺眼。
燈光疊加上屏幕光,遠超閱讀所需的亮度,會造成視疲勞;同時,過于集中的光線還容易在屏幕上形成反光,干擾視野。
這些司空見慣的困擾引發了設計師的思考:
有沒有辦法,讓該亮的地方亮,該暗的地方暗呢?
創意源于簡單的加減法:用三盞燈理解分區補光
這是一開始的桌面。
“加法”
為了消除桌面“盲區”,左右再加兩盞燈。
“減法”
桌上有反光,中間的光線減一點。
合成一盞燈看看呢!
一道簡單的加減法,把桌面分為亮-暗-亮的三個區域,就能解決屏幕反光和照明不足的問題。
由此,設計師想到,我們要做這樣一盞臺燈:涵蓋三區亮度,并且擁有三盞燈一樣的照明寬度!
道阻且長:把三盞燈合成一盞吧!
首先,為了保證一盞燈也能有三盞燈的照明范圍,WiT得有強壯的“體格”。
設計師將燈頭設計成彎月形,鑲嵌36顆高品質燈珠——30cm的燈頭就可以投出110cm的寬廣照明。
接著,就要為燈頭安裝“大腦”。
普通LED臺燈光源不分區,只需一個“大腦”就可以控制;WiT把光源分為亮部和暗部,就需要雙倍的“大腦”,所以WiT總共搭載四顆LED驅動IC
聰明的大腦也需要刻苦的訓練才能發光。
WiT的工程師通過反復的實驗,調整光線輸出比例,終于找到適宜屏幕閱讀的搭配,將三區亮度比例設定為2:1:2。
兩邊各10顆燈珠的輸出比例為10-50%,保證視野兩側也有均勻的照明;中間16顆燈珠輸出比例為5-25%,它們將投向中間讀屏區,在減弱反光的同時補足光線。
位于燈頭下的環境光感應器則是WiT的“眼睛”。
傳感器將實時偵測環境亮度,把結果告訴“大腦”,讓三個分區按照設定好的比例自動補足光線。
這樣,集合了三盞燈功能的三區智慧光型就誕生了!
它既適應電子閱讀環境,又能滿足傳統書本閱讀的需求。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,大塊的專注時間變得難能可貴,WiT希望為你掃除干擾閱讀的環境因素,把調光交給WiT,把專注留給閱讀。
沉穩的機身托起輕盈的靈魂
WiT 90%金屬機身設計,既能靈活調節,又保證穩固不傾翻。材料通過歐盟RoHS (2002/95/EC) 危害物質限用指令測試,為健康護航。
WiT造型簡約不失美感,獲得當代國際設計大獎、金點獎等設計獎項。專利彎月型燈頭打破了桌面設計中冷硬的橫平豎直,給桌面增添一絲靈動。
愛讀書的人,在閱讀中尋找光亮。WiT三區智慧光型將陪伴每一個閱讀的人,去尋找自己的光亮。
 |